北京,2022年9月6日——
根據IDC數據,2021年中國企業級區塊鏈存儲市場規模達到1.3億美元,發展增速達到63.7%。相對于已經達到發展成熟階段的存儲市場,企業級區塊鏈存儲市場實現63.7%的高速增長表現強勁,主要得益于區塊鏈軟件領域的快速創新與落地帶動。
IDC定義:IDC研究下的中國企業級區塊鏈存儲市場是指支持企業級區塊鏈應用的存儲系統市場,僅統計支撐產業區塊鏈發展的硬件存儲設備。
受到“1024講話”、“新基建”、“‘十四五’將區塊鏈劃為七大重點數字經濟發展產業之一”等重點政策驅動,區塊鏈軟件、硬件、服務個技術維度的建設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區塊鏈本質上是提供信任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賬本,其運行機制依賴于冗余的記賬存儲,因而區塊鏈軟件在政府、金融兩大行業的建設部署,也帶動了底層存儲資源的配置需求。
在技術提供商的競爭格局層面,由于區塊鏈存儲領域僅零星出現新型產品或者規模化的應用,主要的技術提供商仍然是具有綜合實力的傳統存儲廠商,尚未有新興垂直領域技術提供商脫穎而出。同時,受到區塊鏈應用當前聚焦部署在政府和金融兩大行業的發展形態影響,在上述行業具有優勢的廠商同樣在區塊鏈存儲領域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2021年中國企業級區塊鏈存儲市場廠商份額概況如下圖所示:
區塊鏈存儲市場增速亮眼,但整體仍為藍海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從市場規模角度看,區塊鏈存儲市場整體規模僅占到中國存儲市場規模的2.2%。從產品發展角度看,區塊鏈項目中配備的存儲產品仍為通用的存儲產品,具有性能加持的細分產品仍待涌現。相對于已經逐漸標準化的區塊鏈軟件產品,區塊鏈存儲市場尚未形成規模。
IDC提出以下重點方向
供技術供應商參考:
分布式與SaaS的發展要求面向基礎設施的備份形態進行升級,區塊鏈是潛在技術方向:大多數數據保護產品都是在基礎設施級別運行,比如邏輯單元號(LUN)、文件還有磁盤。當前,企業的業務數據遍布混合云、容器工作流程、SaaS環境,邊緣存儲等各種形態,集中存儲于數據中心的業務數據占比不斷縮小。應用程序和交易信息往往以跨系統、跨數據庫、跨地域的形態運行,因而面向基礎設施的備份形態將無法滿足用戶要求。企業需要將應用程序和數據/交易恢復產品更緊密地綁定在一起。因而,數據的保護與備份策略也需要從以基礎設施為中心的方法轉向基于特定應用程序的恢復和備份上。這項技術可能包括容器、API、對象存儲、區塊鏈或其他技術。
硬件廠商需要對聯盟鏈形式的區塊鏈存儲市場提升關注度,并為潛在的海量需求做好儲備:存儲廠商需要認識到,區塊鏈的用途不止于備份與挖礦,以區塊鏈助力數字經濟發展的產業區塊鏈市場已經開始迅猛發展。隨著區塊鏈軟件在更多場景滲透,以及Web3、元宇宙等新型數字經濟發展領域,區塊鏈鏈下將積累更大范圍的數據,而海量數據的增長將催生更為顯著的針對高效存儲、海量存儲的要求。技術提供商盡早關注區塊鏈市場動向并儲備相應能力,是驅動新業務增長的潛在抓手。
分析師觀點
IDC中國區塊鏈市場分析師洪婉婷表示:“從2019年區塊鏈市場定調發展至今近3年的時間,市場整體從動蕩走向了以助力產業升級為目標的產業區塊鏈形態,并實現高速擴張。區塊鏈軟件領域連續多年90%以上的發展增速、海量數據的積累、高昂的鏈上存儲成本已經預示著更為廣闊的區塊鏈存儲市場需求。廠商應持續跟蹤區塊鏈技術潛在的海量存儲和提前儲備相關技術能力或產品,形成先進計算領域的推動者與帶動者。分布式存儲、去中心存儲都是值得關注的細分方向。”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賬號:IDC咨詢